7月,正是夏茶采摘高峰期。在我省各地茶园中,一行行茶树绿涌翠滴。茶农肩挎茶篓,穿梭其中,双手翻飞,细嫩的茶芽纷纷落入篓中。
海南茶农是自豪的:作为全国唯一的热带岛屿茶叶产区,海南气候优势和地理优势突出,全年采茶季近10个月,冬管后首批茶的采摘时间更比其他地区早1至3个月,且茶叶品质高,拥有极佳的产业发展优势。
海南茶农却又是困惑的:尽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,海南茶便名声在外。可产业整体规模小,种植分布散乱,不断扩大的用工缺口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困境制约着产业发展。
近年来,随着政府部门扶持力度持续加大,科研机构不断发力,企业探索市场步履坚定,寻求海南茶产业突围之策。
在白沙黎族自治县,茶农采摘忙。海南日报记者袁琛摄
小产区自有芬芳味
历史久、品质高、发力转型
“算一算,我已经是家里的第三代茶农了。”近日,在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的一处茶园,“90后”茶农王娜倍感自豪。
泡上一壶茶,沉淀的往事便如香气般氤氲开来。海南产茶历史悠久,可考历史已有近千年。在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,海南一度成为国家红茶出口货源基地,因产品品质优良,远销至欧美、东南亚、中东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然而,特殊的发展历史和依靠出口创汇为主的产业模式,也导致早期的海南茶产业抗风险能力偏弱。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,由于各种原因,海南茶业生产规模迅速萎缩。1992年,海南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0.92万亩;到2016年,海南投产茶园面积减至约1万亩,且分布散乱、难成规模。
这一变化,暴露出海南茶产业发展主体小、散、弱,规模化、产业化程度不足,科技创新含量待提升等短板,也让海南茶人痛定思痛,走上革新发展的道路。
“我们决心抱团发展,以标准化、规模化、品质化的思路做大产业。”海南农垦热作产业集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海垦热作)相关负责人介绍,2016年4月,海南农垦投资控股集团组建专业化产业集团,从资金、人才、土地等方面加大对茶产业整合的支持力度,并以现代企业的经营方式,统一供种、采购、技术、包装、统一销售,保障产品的“质”和“量”。
不少民营企业也乘势而上,成为壮大海南茶产业的新生力量。国企、民企共同发力转型,海南茶产业重新迎来春天。据海南省茶业协会统计,2020年全省茶园种植面积3.3万亩,其中,开采面积2.4万亩,茶叶总产量680吨。
多举措写就“链”文章
树标准、育人才、走精走深
在茶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之时,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发展的难题。
近年来,在白沙、五指山、琼中等我省主要茶产区,采茶工断层、老龄化以及用工成本日益上涨等问题愈发凸显。
探究采茶工短缺的缘由,一方面是采茶工作辛苦,收入建立在熟练程度和劳作时长上,不受年轻人青睐。同时,不少青壮年外出务工,加剧了采茶工流失。
对此,业内人士认为,要从茶业人才储备和推广茶叶种植管理机械化两方面入手,解决用工难题。
海垦热作副总经理张威建议,要重视茶业从业者技能的系统性培训和提升,呼吁大专院校重视对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,为茶产业提供储备人才。
此外,各方应联动加快推进“机械换人”,研制更适合优质茶青采摘的小型茶机,以及与之配套的优质茶鲜叶分级机,同时引导建立机采专业户或者机械化采收(机耕、机采、机剪)专业合作社;提高采茶工的专业化、规范化水平,提升茶叶采摘的组织专业化程度,从而提高效率。
随着市场变化、观念革新和产业升级,新的产业图景在海南茶人心中愈发明晰——加强茶业深加工建设,走精深化发展路线,提高产业附加值。
“除了做成冲泡茶,茶叶还能做成抹茶粉、茶含片等食用品,以及茶袜、茶皂、茶丝巾等日用品,甚至是茶保健品、茶药品,这些深加工产品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,对于新一代年轻消费者有更大的吸引力。”海南省茶业协会秘书长陈世登表示,传统茶产业向食品、日化行业延伸,对于提高茶叶附加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。
特色化打出“海南牌”
生态佳、成本高、打造精品
针对种种桎梏,近年来,我省各部门、科研机构和茶企合力推进产业发展,让海南茶香远飘万里。
比起省外种植规模动辄数十万亩的茶产区,海南仍属于小产区。众多业内人士认为,海南茶的小体量、高成本、高品质等特性,决定了海南茶产品需要走精品化、特色化路线。“茶业打出海南牌”成为他们的共识,并以各种形式为之努力。
如何理解茶业的“海南牌”?
首先要有大品牌意识。众多业内人士注意到,省内茶品牌虽多,但多而不精,缺乏能叫响全国市场的大品牌。陈世登认为,首先要打造海南茶的公共品牌,培育企业品牌茶坚持以“政府引导、市场主导、行业协调、茶企业操作”为原则,实施“区域品牌+企业品牌”茶双品牌战略,形成以区域品牌为基础结构、企业茶自主品牌进行有效补充的产业品牌综合体系。
“海南牌必须要有不可复制的海南味。”海南茶产业专家陈德新认为,要通过挖掘本地自有资源,打造特有产品。海南现存一定体量的古茶树、野生茶树以及特色地方品种。各方需合力建立保护海南茶树核心品种资源库,并开展调查种质资源收集、鉴定、评价、选育工作,培养出具有海南特质化的产品,在市场中塑造物美质优的高端品牌。
“海南牌”还需有“海南色”。
“茶旅融合,让海南大美风光和茶业形象牢牢绑定。”在五指山市椰仙有机茶园总经理郑丽娟眼里,茶园不仅能种出生态茶树,还能长出灿烂“萤火”——夏日晚上,在五指山水满乡的生态茶园里,萤火虫漫天飞舞的浪漫景象,让诸多游客流连忘返。
业内人士建议,依托海南茶园体量较小、零星分布,且多集中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区域内的特性,政企研协同,通过完善设施、注入文化、丰富体验等手段,打造一批“小而精”的生态观光型茶园,打造集休闲、研学、康养于一体的文旅业态。
此外,打出“海南牌”还需在“早”字下功夫。
“海南气候优势显著,是我国唯一冬季仍产茶的茶区。”陈世登介绍,每年12月,当省外茶产区的茶树处于休眠状态时,海南茶叶已萌发肥厚的枝芽。他认为,我省茶企应充分利用季节优势,扩大冬茶产量,加大冬茶供给,抱团打响“冬茶只有海南有”口号。
业内人士还呼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,应对茶产业发展给予重视,在科研、政策及资金方面加大投入,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过渡,提高茶业生产者积极性。
来源:海南日报海口(邓钰),信息贵在分享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